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馬英九與槍桿子

自從馬英九執政以來,有關馬總統和國安會與軍方的矛盾傳言始終不斷。許多人認為傳統上軍隊的意識形態傾向國民黨,照理說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馬和軍方應是水乳交融。但大家常見到的,卻是馬的外圍策士沒事就批判「軍工複合體」,彷彿台灣真的像美國一樣,在軍、工、商和政府部門間存在一個不顧國家利益的集團,只會不計一切利用軍事來中飽私囊。

 
文/顏敏如 Yen Minju

現勢變化衝擊軍方
這些年來台灣軍隊的訓練和紀律固然乏善可陳,但要把它描述成無法駕馭的龐然怪獸、一隻黏附在台灣經濟上的吸血蟲,也未必公平。馬英九上台後大幅調整兩岸政策,軍方無可避免受到影響。中國這幾年積極建軍備戰,長期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軍方備感威脅。馬上台後卻告訴他們「威脅最小化,機會最大化」,軍方弄不清馬的用意,意識出現混亂就不難想像了。
馬的核心團隊是一群聰明才智極高的知識份子,對台灣有革命性的戰略構想。這些自視甚高的才智之士基本上瞧不起軍人,認為軍人頭腦簡單,目光短淺。但軍方自認多年磨刀,不利也光,外行豈能任意說三道四。兩岸關係改變,受到衝擊最大的當屬軍方,馬要大家躲在地洞打壕溝戰,但軍方不肯放棄戰機軍艦;買武器不對,自我解除武裝更不妥。軍人變得進退失據。馬團隊要軍方完全聽從指揮,但軍方自有主張,從購買武器,到全面募兵的進程,處處都可看見軍文關係緊張。
其實軍文關係古今中外都是個難處理的問題,專制國家如此,民主國家亦然。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與杜魯門總統間的矛盾已經載入史冊,奧巴馬與軍方打交道也未必都佔上風。自競選時期奧巴馬就祭出自伊拉克撤軍的大旗,但軍方並不同意。
奧巴馬去年選舉期間訪問了伊拉克,當時就與中央軍區指揮官佩崔斯意見不合。奧巴馬強調,如果當選一定堅持撤軍計劃,而不會像佩崔斯要無限擴大伊拉克駐軍。但奧巴馬當選後,軍方上自國防部長下至伊拉克地區指揮官,外加現役和退役將領的無形聯合工作網,逼得奧巴馬不得不退讓:撤軍時間由16個月延長為 19個月,最後時限也向後推移;在伊拉克的留守部隊人數可觀,甚至美國可能使用伊拉克的空軍基地。總之,奧巴馬向軍方屈服了。軍方為了顧及總統情面,把實際上的戰鬥部隊改名為支援部隊,但戰力絲毫不減。奧巴馬最後只敲定了撤軍原則,其餘問題交由軍方做專業判斷。
奧巴馬的撤軍計劃遭軍方抵制,最後七折八扣收場,將近五萬大軍將長期駐守伊拉克,一方面維持情勢穩定,防範族群衝突;一方面可以成為中東地區的一支強大戰鬥力,隨時可配合政策發動對任何中東國家的攻擊。這是軍方對美國在伊拉克利益的定義,迥然不同於奧巴馬。孰是孰非,還難下定論。

謙遜傾聽避免鬥爭
奧巴馬的國安核心也是由一群哈佛、耶魯出身的菁英組成,但迄今派不出熟悉軍事事務的高層官員出掌軍方。所以他最後選擇傾聽軍方的意見,並與軍方妥協。馬團隊內部也沒有軍事人才,外圍策士連寫文章都馬腳畢露,派到軍方的監軍又是個平庸的外行,靠這樣的班子要軍方心悅誠服實屬緣木求魚。如果馬團隊不能謙遜一點,與軍方必然會陷於長期的緊張和鬥爭,台灣正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情勢,軍文不和絕不會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