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7日 星期二

螢幕前的冷眼睛

二零零三年初春,全世界的眼睛被釘牢在電視螢光幕前,眼睛所屬的有形肢體與無形心志,隨著腦部所傳導的訊息而情緒起伏,而坐立難安。美英聯軍攻擊伊拉克的現場影像報導,被CNN與BBC的傳播科技把持,直抵世界各角落,讓全球在客廳參戰。

 
文/顏敏如 Yen Minju

 
二零零三年初春,全世界的眼睛被釘牢在電視螢光幕前,眼睛所屬的有形肢體與無形心志,隨著腦部所傳導的訊息而情緒起伏,而坐立難安。美英聯軍攻擊伊拉克的現場影像報導,被CNN與BBC的傳播科技把持,直抵世界各角落,讓全球在客廳參戰。

夜裡,記者在疾馳的裝甲車上,全世界便要對著駛近的伊拉克民車開空槍,以嚇退可能來意不善的自殺汽車。清晨,記者在棄置的空屋裡,全世界便要挨著門樑閃躲,以防出其不意突然冒出的伊拉克衝鋒槍。午後,記者在美軍坦克旁休息,全世界便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隨時準備,對蓄意靠近,不知是一般民眾或喬裝民眾的伊拉克士兵做出必要的反擊。整整一月有餘,無以數計的人,在家裡、在機場,在任何有電視螢幕的公共場所或私人領域,親自參與了一場自身不受威脅,由「王師」主導,打擊恐怖活動,解放在水深火熱裡生活伊拉克民眾的現代化戰爭。

解除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驅逐踐踏人權的沙坦(Saddam Hussein)政權,以建構中東的民主典範,是為美英聯軍所謂師出有名的表面因由。有關美國企圖說服全世界數百萬反戰示威民眾,伊拉克的確擁有威脅「善良軸心」的生化及核子武器一事,辛辣的說法是:莫非美國仍握有銷售給伊拉克此類武器的收據,否則美方何以能如此篤定?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相較,有數千年古文明為基礎,甚至能對境內基督徒予以容忍的回教伊拉克,雖相當有民主化的潛能,「拯救在水深火熱中生活」同胞的責任,難道不正是伊國本身知識份子與有志之士責無旁貸的義務,西方國家最多只能義助,又何須代勞!

此次美英聯軍所秉持「打擊恐怖,建立民主人權,確保世界安全」的冠冕堂皇,吸引了上千名由各地蜂擁而至的記者。這支媒體部隊一開始便打定要全程參戰,要消費者感同身受爆破現場的血腥與親臨大漠裡沙塵暴的壯闊。透過號稱不經修飾不被控管的畫面,媒體慷慨地傳輸悲慘與死亡,逼人直視戰爭的真實面貌。穿插在動作影片裡的,是輪番上陣討論性、訪談性、辯論性的節目,一時之間,中東問題專家、伊斯蘭學者、經濟預評家,各種頭銜職稱充斥,媒體成了學術界、軍政界的伸展台。快速畫面中閃爍的人影,膨脹人們的腦袋,快速言語裡嗡噪的人聲,麻痺人們的判斷。媒體相互競標,以轉播實況為職志,卻故意遺忘,實況的擷取原是以心志或意願為行動準繩。媒體由自己的,或受委託的觀點出發,只搜集能配合其立場的證據。於是,攝影機領著群眾參觀恐怖政權刑囚的殘酷措施時,便是對聯軍不顧炙熱反對聲浪毅然出兵的最佳辯解。當美國大兵拿著毛毯蓋在伊拉克戰俘身上,為他們療傷止痛時,人們也只能毫無選擇地更加崇拜美國的正義之師。媒體如此諂媚霸權,霸權如此依附媒體,相濡以沫的結果,何時媒體拋棄崇高的監督之責,而下海參與做決定了,誰來擔代尋常百姓被猴耍的不幸與難堪?弔詭的是,一般人對最具時效最直接畫面的無度需索,竟是成了促使媒體樂於快速轉播篩選過濾、具震撼效果實況,以滿足觀眾喜愛冒險、尋求感官刺激的原兇!\r

然而,實況並不等於真象。「真象」原是凌亂而不可知。最真實的畫面,只是讓腦海中片面的想像具象化,其不可知的部份,照樣無解地留存,也因此,「實況畫面」並無助於對真象的探討。真象需要歷史的沈澱與過濾。以時間為主軸而走向未來的同時,不斷搜聚各方片斷資訊加以整合,幸運的話,或許得以在未來的某一定點上,窺知某一事件的全貌。\r

當伊拉克什葉派人士因沙坦垮台而能再度歡慶他們的節日,所展現出來團結亢奮的情緒與高昂風發的氣勢,應足以讓全世界不禁打個寒顫。因為造成九一一事件的緣由即在此,聯軍攻伊前後,各地已發生、正發生或即將發生恐怖事件的緣由也在此:任何弱小民族或國家,都需要被平等對待。美國人要能免於恐懼,必須斷然放棄「(在不被邀請之下),我幫你拆舊房子,再幫你蓋新房子,而且房子底下的黃金,我也有份」的思考與對待模式,並誠實地對其數十年來的中東政策做一總清算。\r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應進步到有能力宣告霸權的死亡,有能力認清,所有糾紛征戰的真正原由不在於種族、文化乃至宗教的衝突,而是財富與權勢的不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