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一支歌的博物館

烏格拉河流經俄國斯摩棱斯克州的一座小村莊富斯霍德村。河岸上長著梨樹。隨著春的到來,白裏透紅溫柔嫵媚的梨花,布滿兩岸,清晨河面升起薄霧。霧捲梨花,紗裹麗人。俄國姑娘卡秋莎成了詩人的夢,也成了千千萬萬人的至愛。


 
文/白嗣宏(莫斯科)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象明媚的春光。”

這首燴炙人口的俄國情歌,唱遍了全球。1938年,蘇聯著名抒情詩人伊薩柯夫斯基以故鄉的一條小河,烏格拉河,爲背景,譜寫出這首動人的歌詞。烏格拉河流經俄國斯摩棱斯克州的一座小村莊富斯霍德村。河岸上長著梨樹。隨著春的到來,白裏透紅溫柔嫵媚的梨花,布滿兩岸,清晨河面升起薄霧。霧捲梨花,紗裹麗人。俄國姑娘卡秋莎成了詩人的夢,也成了千千萬萬人的至愛。蘇聯作曲家布朗介爾將這首詩譜爲歌曲,立即唱遍全國。38年蘇聯處於衛國戰爭前夕,戰爭迫在眉睫,斯大林的清洗運動正在火頭,烏雲壓頂,山雨欲來。這首情歌舒緩了人們繃緊的心弦,給鉛灰色的生活添上一些彩色。接著,1941年6月22日德軍夜襲蘇聯,紅軍奔赴前線。戰士們的妻子和戀人唱著這首歌送別親人。戰壕裏戰士們唱著這首歌懷念遠方的愛。“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卡秋莎的愛永遠屬於他。”二戰期間,這首歌傳遍歐洲戰場。法國和意大利的抵抗運動戰士也愛唱《卡秋莎》這首歌。法國人把卡秋莎當作聖女貞德。意大利人把她看作西斯廷聖母。蘇聯當時發明了一種火箭炮,威力無比,初射就在離烏格拉河不遠的地方。戰士們戲稱爲“卡秋莎”。炮筒上寫著“卡秋莎的問候”,把德軍炸得聞風喪膽。1945年反法西斯戰勝利結束,紅軍返回家鄉,各地火車站上飄揚著《卡秋莎》,淚水和歡笑伴隨著歌聲響徹人間。

爲了紀念這首愛情之歌,勝利之歌,伊薩柯夫斯基的同鄉在烏格拉河畔峻峭的岸上修建了一座俄式小木屋,屋前放了一塊紀念石。1949年5月9日,勝利節那一天,村裏的俱樂部舉行開館典禮。伊薩柯夫斯基因《卡秋莎》獲得斯大林獎,他把這筆獎金送給鄉親,建成了這座俱樂部,不久改成了《卡秋莎》專題博物館。據說是全球唯一的一座一首歌的博物館。館裏陳列著第一張〈卡秋莎〉唱片,許多戰場上和各地演出這首歌的照片和戰時書信,首次演唱這首歌的小姑娘照片。當地二戰老戰士合唱團在演唱這首歌時說,他們在戰場上企望的和保護的就是這樣的戀情。

設想,如果抗日戰場上飄起《康定情歌》,那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